大大小小的手术结束,
病人被推出手术室
留在手术台上的器械,后来又去哪儿了?
今天小编就满足大家的好奇心,
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手术器械完成使命后,
经历了哪些历程!
来自手术器械的独白:
嗨,大家好,我是手术室必不可少的角色,医护的好帮手——手术器械,今天,我和同伴们经过了一场“浴血”奋战,此刻,正躺在冰冷的污物台,等着使用科室的医务人员给我进行“预处理”,包括保湿、冲洗、浸泡、预清洗等等。
预处理
我最佳的清洗时间是使用后15分钟至1小时;被严重污染的物品需要在医疗区域进行预清洁。如果我可以浸泡,就会被放置在一个含预浸泡液或酶清洗剂的容器里,防止血液或组织干涸。医务人员会用湿毛巾,沉水箱,保湿剂等对我进行保湿处理、冲洗去除明显污渍。
如果没有预处理,我的表面将会有各种细菌生物膜生长,造成消毒灭菌失败,引发交叉感染,也会影响我的使用寿命,出现着色、腐蚀或生锈,顽固的污渍,间接给患者带来隐患。不过请放心!医务人员会严格操作每个步骤,保证我的功能和质量,以及消毒灭菌再处理的质量。“预处理”是每次手术结束后我必经的旅程!
分类、清洗
随后,我和小伙伴们就会被放进一个封闭的“使用后物品收集箱”暂存,听着车轱辘转动的声音,来到了一个熟悉的地方——消毒供应室去污区。
在这里,工作人员会在清点后仔细地将我们按照“材质、形状、精密程度、是否完好”等分门别类,放入全自动清洗机内进行酶洗、冲洗、漂洗、终末漂洗、消毒、润滑、干燥等,还有的需要手工清洗。
清洗完毕,检查包装的工作人员会严格地对我们一一筛选,只有干净、完好度高的才可以装进包装内,并贴上特有的标签,这样,我们就有“身份”啦。
灭菌
以为这就完了吗,No!我和包装好的同伴们通过双扉窗传送至干热灭菌间、环氧乙烷灭菌间、脉动真空高压灭菌间进行灭菌。
高压蒸汽灭菌经济、高效、无污染,高压包冷却后,在包裹表面或里面有时会有“不干爽”的湿汽存在。湿包本身是无菌的,但水接触破坏包装的保障,形成微生物的迁移通道。因此,发现湿包或疑似湿包都要重新灭菌,否则不能使用,听说,这是消供中心的工作准则之一!
不过,如果立刻使用这些湿的器械可不可以呢?从理论技术来讲,这么做的确是可以的,因为在这一刻就算残留水分也是无菌的水,在战争时期的战地医院里面,伤员大量涌入,急需要手术的时候,是没有时间去等待一把器械缓慢干燥的,一把无菌器械带着一些无菌的水,能够做到立刻使用,也是可以的。
不过即使在技术上面没有问题,也绝对不支持医院在常规的操作中发放或使用湿包。
储存、发放
经过几十道工序后,我和同伴们转入无菌物品存放间,摇身一变,焕发新生,准备着响应领取清单的召唤,跟随着清洁专车运送到各个临床科室,开始我们的新使命。
消毒供应人每天都要与大量器械打交道,他们身处封闭、嘈杂、高温的环境,周而复始地进行繁重和复杂的工作,保障医护手里的每一把器械都称手、安全,他们用辛勤的工作,保障了医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